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:1438965
Samsung:揭秘SSD单盘扩容的 IU 方案
全文概览
NAND闪存技术的物理限制以及DRAM成本的考量,使得SSD架构设计面临严峻挑战。如何在有限的DRAM资源下,实现更大容量、更高性能和更长寿命的SSD,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。
本文深入探讨了在存储开发者大会(SDC24)上,Samsung高级工程师提出的三种优化SSD容量的创新方案。这些方案聚焦于提升间接单元(IU)容量,旨在突破传统SSD架构的瓶颈,满足企业级客户对低成本、高耐久性、高性能和低延迟的迫切需求。通过解析增加L2P表位数、引入子驱动器技术以及增大IU页大小等策略,本文旨在为读者呈现SSD技术演进的前沿趋势,并引发对未来存储架构的深入思考。理解这些技术方案,不仅有助于把握SSD的核心技术脉络,更能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,共同迎接数据存储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。
阅读收获
- 掌握SSD容量扩展的三大核心技术方案及其优缺点。
- 深入理解DRAM在SSD架构中的关键作用及成本考量。
- 洞悉未来SSD技术发展趋势,特别是IU大小演进方向。
优化 IU 容量的三种方案
图注:增加L2P位数来扩容SSD物理容量
图片探讨了增加 L2P 表中每个条目所占位数的影响。
增加位数可以直接扩大固态硬盘可以支持的最大容量。例如,从 32 位增加到 33 位(32TiB)或 34 位(64TiB)可以将容量上限提升到 TB 级别。然而,这也带来了挑战:L2P 表会消耗更多的 DRAM 空间,并且在读取跨越 32 位边界的 L2P 条目时可能会引入额外的复杂性和延迟。
图片还讨论了通过读取两个 32 位字或者采用 40 位条目作为折衷方案,以平衡容量、成本和性能。最后的总结强调了增加 L2P 条目位数可能带来的成本增加、性能影响(包括延迟和潜在的 DRAM 拥塞)以及固件和硬件设计的复杂性。
===
图片底部有一个 总结 框:
- 成本和性能 - 在固件和 DDR 控制器中存在连接挑战。
- 成本 - DRAM 大小增加。
- 延迟 - 额外的 DRAM 读取。
- 性能 - 潜在的 DRAM 拥塞。
图注:“子驱动器” 磨损均衡技术
图片介绍了一种使用“子驱动器”进行磨损均衡的技术。
这种方法将固态硬盘的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较小的逻辑单元(子驱动器),并基于逻辑块地址(LBA)将数据分布到这些子驱动器中。每个子驱动器拥有自己的小型逻辑到物理(L2P)映射表。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每个子驱动器内部的磨损均衡相对容易实现,并且可以节省 L2P 表的条目大小(图中右侧示意:4 个子驱动器,节省了2 位)。然而,子驱动器之间的磨损均衡则更具挑战性,并且可能需要创新的方法。此外,这种架构可能缺乏全局的磨损均衡,并可能因为数据局部化在某些子驱动器中而导致性能下降。可扩展性方面,对整个 NAND 芯片做出全局决策可能会变得复杂或缓慢。
尽管如此,对于大容量的固态硬盘,将存储空间划分为子驱动器并在其内部进行磨损管理,可以提供一种管理驱动器寿命的方法。
===
图片右下角有一个 总结 框:
- 耐久性 (Endurance) - 缺乏全局磨损均衡
- 性能 (Performance) - 存在失去跨子驱动器并行性的风险
- 可扩展性 (Extensibility) - 全局 NAND 决策可能很复杂或缓慢
比较理解:ZNS 分区存储与子驱动器方案
两者都涉及到将固态硬盘的存储空间划分为更小的逻辑管理单元,以优化性能和寿命。然而,它们在实现方式、目的以及对主机系统的影响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。
子驱动器 (Sub-Drives) 的概念:
正如上一张图片所描述的,子驱动器是一种内部的固态硬盘管理策略。其核心思想是将物理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逻辑上的子单元,每个子单元可以独立地进行磨损均衡和地址映射(拥有一个微型的 L2P 表)。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在单个驱动器内部更精细地管理磨损,尤其是在大容量固态硬盘中,避免某些区域过度使用。子驱动器的存在和管理通常对主机系统是透明的,固态硬盘控制器在内部处理数据的分配和映射。
Zoned Namespaces (ZNS) 的实现:
ZNS 是一种标准化的接口,它将固态硬盘的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区域(Zones)。与传统的固态硬盘不同,ZNS 驱动器要求主机系统显式地管理这些区域的写入操作。关键特性包括:
- 顺序写入: 在一个 Zone 内部,数据必须按照顺序写入,类似于顺序写入日志文件。
- 区域重置: 一旦一个 Zone 写满,主机需要显式地“重置”该区域才能再次写入新的数据。这个重置操作类似于回收空间。
- 主机管理: ZNS 将一部分数据管理职责(例如,垃圾回收的策略)转移到了主机端。主机需要了解 ZNS 驱动器的区域结构,并根据应用的需求进行数据放置和管理。
子驱动器和 ZNS 的区别:
特征 | 子驱动器 (Sub-Drives) | Zoned Namespaces (ZNS) |
---|---|---|
主要目的 | 内部磨损均衡和管理,可能优化 L2P 表大小 | 将存储空间划分为可管理的区域,优化性能和寿命,降低固态硬盘内部管理的复杂性 |
主机可见性 | 通常对主机透明,主机像使用普通块设备一样操作 | 对主机可见,需要主机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显式支持 |
写入模式 | 主机可以随机写入,固态硬盘内部进行管理 | 要求主机在每个 Zone 内进行顺序写入 |
空间回收 | 由固态硬盘控制器内部的垃圾回收机制处理 | 需要主机显式地重置写满的 Zone |
数据管理职责 | 主要由固态硬盘控制器负责 | 部分数据管理(例如,空间回收策略)转移到主机端 |
标准化 | 通常是厂商特定的内部实现 | 是一个行业标准接口,旨在实现更好的主机和存储设备之间的协作 |
适用场景 | 主要用于优化大容量固态硬盘的内部管理 | 适用于对写入模式有特定要求的应用场景,例如数据库、日志记录等,通过主机优化数据放置来提高性能和寿命 |
总结:
虽然子驱动器和 ZNS 都涉及将固态硬盘的存储空间划分为更小的单元进行管理,但它们的概念和实现有着本质的区别。子驱动器是固态硬盘内部的优化策略,对主机透明;而 ZNS 是一种主机可见的接口标准,它改变了主机与存储设备之间的交互方式,将一部分管理职责转移到了主机端,并对写入模式提出了要求。
因此,可以说子驱动器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与 ZNS 的分区思想有相似之处,都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存储空间。但 ZNS 更加强调主机参与的数据管理和特定的写入模式,旨在实现更高效的存储利用和更长的设备寿命,尤其是在特定的工作负载下。
图注:增加 IU 页大小
图片探讨了增加间接单元(IU)大小到 8KiB 的影响。
一个主要的优点是,更大的 IU 可以减少 L2P 表所需的 DRAM 容量,因为每个 IU 可以映射更多的逻辑块。此外,分组顺序 LBA 是一种行业标准方法,类似于处理模拟的 512B LBA。然而,一个主要的缺点是,如果写入操作没有与 8KiB 的 IU 对齐,或者写入的数据量小于 8KiB,那么就会触发读-修改-写(RMW)操作,这会影响性能,尤其是在处理小的 I/O 请求时。总结部分还提到了增加 IU 大小对性能、耐久性、成本和兼容性的影响。总的来说,增加 IU 大小是一种在 DRAM 成本和潜在性能损失之间进行权衡的策略。
===
图片底部有一个 总结 框:
- 性能和耐久性 - RMW 影响小的 I/O 操作。
- 成本 - DRAM 成本改善。
- 兼容性 - 兼容旧有系统。
图注:混合解决方案
图片表明,之前讨论的三种技术(增加L2P表位数、子驱动器、增加 IU 大小)可以组合使用,以达到更好的效果。
特别提到了将磨损均衡子驱动器与更大的 IU 相结合可能是一种合理的方法。这种混合策略旨在结合各种方法的优点,例如通过较大的子驱动器来提升耐久性和介质管理效率,同时根据需要调整 IU 大小,以尽量减小读-修改-写(RMW)操作对性能的影响。
===
- 所有三种方法可以以任意组合一起使用。
- 磨损均衡 (WL) 子驱动器和更大的 IU 是最合理的讨论。
- 提供了一系列优点和缺点。示例:
- 尽可能保持 WL 子驱动器较大,以实现最大的耐久性和介质管理。
- 仅在需要时增加 IU,以最大限度地减少 RMW 性能影响。
图片总结了关于 IU 大小的讨论。指出,随着 SSD 容量的不断增长,IU 的大小也在持续增加,以满足企业客户对低成本、高耐久性、高性能和低延迟的需求。
然而,由于各种因素,例如行业标准的制定面临挑战,“高级格式”组织在就未来的统一 IU 大小达成共识方面存在困难。最终的结论是,可以预见 IU 的大小在未来仍将继续增加。这与之前讨论的通过增加 IU 大小来降低 DRAM 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思路是一致的。
延伸思考
这次分享的内容就到这里了,或许以下几个问题,能够启发你更多的思考,欢迎留言,说说你的想法~
- 在实际应用中,企业应如何权衡选择这三种SSD容量优化方案?
- 混合解决方案是否是未来SSD架构的最佳方向?还存在哪些潜在的挑战?
- 随着NAND技术的不断发展,未来SSD架构还会出现哪些颠覆性创新?
原文标题:SSD Architecture Challenges with DRAM
Notice:Human's prompt, Datasets by Gemini-2.0-flash-thinking
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,分享自微信公众号。原始发表:2025-04-18,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@tencent 删除主机samsung管理性能优化本文标签: Samsung揭秘SSD单盘扩容的 IU 方案
版权声明:本文标题:Samsung:揭秘SSD单盘扩容的 IU 方案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betaflare.com/biancheng/1747611043a2728982.html,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发表评论